今年,湖北(襄阳)、浙江(德清)、广西(柳州)三地获批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加上此前的江苏(无锡)、天津(西青)、湖南(长沙)、重庆(两江新区),全国已有7地获批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车联网先导区“国家队”再扩容,释放出我国加速布局发展车联网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信号。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江苏(无锡)的车联网建设情况如何?产业发展提速还需从哪些方面发力?还有哪些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
“领头羊”示范推广,全省车联网多点开花
(相关资料图)
2019年5月,工信部支持江苏(无锡)创建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4年后的今天,我们来看看,江苏车联网“铺”得怎么样——在无锡经济开发区,50余辆自动驾驶微循环接驳小巴正在道路上平稳行驶,每辆车满座状态为乘客9人和安全员1人,最高时速可达40公里。
在无锡高新区综合保税区,2条自动驾驶物流线路已经实现重点企业周边的自动驾驶物流运输,并与无人工厂全面打通,一座“无人自动化之城”正在逐渐崛起。
3月1日,无锡宣布,在省内率先开放首批面向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示范的城市快速路,用于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加速智能网联汽车在接驳、物流、配送等多领域的商业应用。至此,作为全国首个智能车全域测试城市,无锡已有近1200公里智能网联道路实现全域有条件自动驾驶开放。
同日,《无锡市车联网发展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据介绍,该《条例》突破性地将车路协同基础设施纳入城市道路“新改扩建”工程,将推动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无人化进程。
“无锡车联网小镇所在的锡东新城,已建成占无锡全市30%以上的智能化路口、40%以上里程的智能网联道路、50%左右的车联网应用场景,近两年新引进智能网联企业数量占全市60%。”锡东新城作为江苏(无锡)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和“双智”试点城市核心区,已在小镇及周边区域的400个搭载自主研发云控平台的路口,由“点”连“线”,再延伸成“面”,编织出一张智能路网,近100个车路协同场景由小镇中心向外辐射周边45平方公里区域,为民众出行提供车路协同服务。
与此同时,无锡建立的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开展了城市道路约700公里800个点段的路侧智能化设施升级改造,完成了400余台智能路侧设备部署。基于公安交管数据,实现了车辆违法处理、市政道路施工等信息提醒应用,前方路口实时信号灯态、绿波通行等实时信息告知应用,主动安全预警以及120急救车辆、公交车信号优先等应用。
“领头羊”示范推广,加速全省车联网发展多点开花。由江苏省互联网协会和南京理工大学、江苏车联网专委会联合发布的《江苏省车联网产业发展报告(2022)》(下简称《报告》)显示,目前,我省以无锡、南京、苏州、常州为重点,已形成车联网基础设施的区域性覆盖,自动驾驶出租车、公交车、专用作业车等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场景率先落地。
其中,南京秦淮区/建邺区江心洲生态科技岛、溧水区/江宁区智能网联开放测试区,苏州工业园区和相城区智能网联汽车公共测试道路工业区,常熟中国智能车综合技术研发与测试中心,国家智能交通测试及应用推广基地(常州),泰兴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中汽中心盐城汽车试验场等智能网联示范基地(区、路)等发展迅速。
创新技术成果,特色应用场景全国首创
车联网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堪称产业融合的先锋,已成为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江苏省智能交通与车联网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互联网协会车联网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戚湧介绍,目前我国车联网已形成包括以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车路协同三大方面为主的完整应用产业,以智能化和网联化为核心方向的车联网应用产业正在催生更多传感器、人工智能、交互识别、车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型公司。
在江苏,各地乘上车联网发展东风,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攻关,聚集了一批优质企业,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江苏省车联网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拥有企业4000余家,产业总体规模已超千亿元,涉及智能感知、信息交互、自主决策、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培育了魔门塔、初速度、中汽创智、中电莱斯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同时,形成了涵盖智能整车、信息交互、基础支撑等完善的产业链条,高性能计算芯片、自动驾驶软件算法、测试验证、车联网设施设备等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掌握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抢占车联网产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戚湧介绍,近年来江苏省车联网领域技术创新活跃,围绕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等新技术应用,共申请3000余项相关专利,其中2019—2022年授权专利数量平均增长率高达120.67%。同时,在“智能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技术要求”“车路协同(V2X)标准体系”“基于密钥的道路安全专网关键技术”“基于车路协同的智能网联公交技术应用及示范”等重点科研项目攻关中,我省不断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核心关键技术研发。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成果支撑我省在协同式自动驾驶、路侧智能感知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不断开发出江苏独有的特色应用场景。江苏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主任戴一凡介绍,在苏州高铁新城上线的“轻车·熟路”自动驾驶系统,车辆在遮蔽车端传感器的情况下,可通过纯路侧感知实现协同式L4级别自动驾驶,并首次在国内城市公开道路上试行成功。在无锡车联网先导区,车联网系统可通过路侧智能系统的态势感知技术,结合车辆搭载的传感器,向车辆预警路面积水、结冰等特殊情况,提升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安全性。
“织好”车联网,仍面临三大挑战
目前,车联网正处于技术快速演进、产业加速布局的关键阶段。江苏如何用好先发优势、产业基础优势、科教资源优势,将车联网这张大网“织”得更好?业内专家认为,还需解决“织线”不够结实、“网格”不够密、覆盖面不够广等问题。
车联网“织线”够不够结实,要看设备研发技术是否足够先进。戚湧介绍,江苏省集聚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和科研院校500多家,集中分布在苏南、苏中,覆盖车载环境感知、车载软件系统、车载终端与芯片、汽车执行与控制、车联通信网络、智能网联测试等11个产业链环,形成了完整的上下游配套体系。但仍缺少涵盖NR-V2X、5G车联网、安全认证等支撑“人—车—路—网—云”高度协同的高等级自动驾驶技术及研发支撑体系,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开发迭代的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车联网的产业聚集度,就像是一张网的网格密度一样,关乎这张网打捞“鱼”的效果。戚湧认为,目前江苏产业集聚仍不够,车联网产业链长、分工细致、碎片化程度较高,跨领域之间的技术融合性相对较弱、资源整合较难,需要具有统领能力的产业整合者的出现。
此外,江苏车联网产业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产业集聚不强,自主研发水平有限,能够体现本土特色、代表江苏文化及精神的车联网企业偏少。且省内车联网相关企业较多采取“单打独斗”的发展策略,尚未形成上中下游企业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模式,产业聚集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创新效益及良性竞争环境有待进一步显现。
一张可以“网罗万象”的车联网,需要有足够宽广的覆盖面。然而,目前江苏车联网发展仍存在产品方向重叠的现象。以路端为例,尽管各单位有协同合作的发展原则以及分工规划,但在解决方案方面还欠多样,例如企业在提供智慧高速公路解决方案和城市智慧解决方案时产品重合度较高,未能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品。
此外,江苏车联网技术标准还不够健全、标准体系不够完善。由于车联网技术标准涉及终端设备、网络通信、系统层、应用层等各层面,现有标准协议重点关注车与车、车与路间的交流,且在应用场景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仍有空白,由于不同的模式将产生不同的应用系统,各系统缺少统一的参考平台和接口,导致系统不兼容和资源浪费,彼此间信息还不能很好共享。
产业创新协同发展,“路网车云”全面进化
车联网的本质是“路—网—车—云”四大要素的全面进化,其目标是通过车路协同实现更高效、更安全、更智能的交通组织,是交通出行未来变革的终极答案。在这一过程中,以技术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提高和增强车联网产业创新能力是重中之重。
“要解决车联网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车联网发展中每一阶段的应用场景到底是什么。”戴一凡认为,车联网有三大应用场景,一是服务车辆的驾驶辅助,二是服务未来的自动驾驶,三是服务整个智能交通系统,包括交通管理、安全效率、交通执法等。就现阶段而言,车联网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提升车辆驾驶辅助能力,以及提升交通系统的管理智能化水平。
因此,目前须从“端”“管”“云”三个方面解决技术问题。戴一凡解释,“端”主要指车载终端,需要有标准的协议与接口、强大的算法与算力、车规级芯片与模组等;“管”即通信管道,与传统移动互联网不同,车联网对通信管道的稳定性、实时性、可靠性要求更高;“云”即云平台,要构建车、路、云协同的一体化架构,核心是构建云控基础平台这一“数据底座”,打破“数据烟囱”信息壁垒,在云控基础平台之上架设云控应用平台,叠加驾驶辅助、智能交通系统等各种应用。
戚湧认为,进一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要开展基础前瞻技术研发,比如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控制、人机交互及人机共驾、车路交互、网络安全等。同时,推动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研究;推进高精度传感器、车规级芯片、智能操作系统、车载智能终端、智能计算平台、激光/毫米雷达等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体系及测试基础数据库,推动相关测试技术和验证布局研发及应用等。
要在车联网发展中继续保持“头羊”优势,必须进一步提高研发效率。如何促进技术创新提速发展?专家建议,构建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车联网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由于车联网产业链较长,技术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难以形成领军型的头部企业。因此,需要完善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鼓励中小微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从而形成市场化和产业化规模效应。
同时,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可鼓励零部件企业提高智能网联汽车关键系统供给能力,鼓励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企业研发实施自动驾驶系统解决方案,鼓励信息通信等企业提供数据服务和无线通信服务,鼓励交通基础设施企业研究实施智慧交通系统方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