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不好的人,5个习惯不要做,可能损害心脏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目前中国心血管疾病呈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现患病人数预估3.3亿。城市中,心血管疾病的致死率为44.2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
想要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死亡风险,首先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好心脏。
(资料图片)
今天健康榨知机带大家了解心脏最怕的5个习惯。
图片来源:123RF
坏习惯1:饭吃太多,酒喝太多
胃肠消化过量食物时,需要很多血液帮忙。心脏为了提供足量血液需要不停工作,供血不足时,就可能导致心肌缺血。过量饮酒时,心跳加速,导致血压升高、心律失常。
正确做法是:饭吃八分饱,要清淡不要油腻;心血管疾病人群和老年人不要喝酒。
坏习惯2:洗澡太久
在闷热不透气的环境洗澡时,全身血管会扩张,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70岁以上低血压,或患有其他严重心脏病的患者来说,洗澡时间太久容易导致大脑和心脏缺血。
正确做法是:洗澡水温38 ℃-45 ℃为宜,洗澡时间尽量不要超过20分钟,以及在太饿或太饱的时候别洗澡。
坏习惯3:起床太猛
早上闹铃响后,若立刻起身,会让心跳瞬间加快,血流加速,容易出现眩晕等现象。有晨峰现象的老年人群更容易受到影响。
若起身时常伴有明显的心慌感,可能是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此疾病多见于15-50岁女性,如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正确做法是:别着急起身,先伸个懒腰,给身体1-3分钟过渡一下状态。
坏习惯4:忽视温差
突然进入低温环境时(如冬天从室内进入室外/夏天从室外进入空调房),血管猛地收缩,血压飙高,心脏负担太大,容易引发急性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容易受到影响。
正确做法是:冬天尽量避免进入极寒环境,夏天开空调时温度不要过低。
坏习惯5:容易激动
压力太大或在极端情绪时,可能中断部分心脏的供血功能,导致部分人出现胸痛、呼吸短促等症状。该症状也叫“心碎综合征”。多发于50岁以上女性、患有或曾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的人群。
正确做法是:常锻炼、保持心态平和;练习正念减压法、多和患友交流。
[1]蒋桂花,(2015)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气温变化的关系.山东医药,doi:10.3969 /j.issn.1002-266X.2015.41.026
[2]BarrakAlahmad,et al.,(2022). Associations Between ExtremeTemperaturesand CardiovascularCause-Specific Mortality: Results From 27Countries. Circulation,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2.061832.
[3]Hotbaths and saunas:Beneficial foryour heart? RetrievedApril 3, 2023,fromhttps://www.health.harvard.edu/heart-health/hot-baths-and-saunas-beneficial-for-your-heart
[4] 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Retrieved April 3, 2023 from https://rs.yiigle.com/CN113805201701/954883.htm
[5] SinghT, Khan H, Gamble DT, Scally C,Newby DE, Dawson D.TakotsuboSyndrome:Pathophysiology, Emerging Concept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Circulation.2022 Mar 29; 145(13): 1002-1019.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1.055854.
[6]一站起来就头晕心慌?可能是患上了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2021,July 20)Retrieved April 3,2023 fromhttp://cedars-sinai.com.cn/cedarnews/feel-dizzy-and-flustered-as-soon-as-you-stand-up-may-be-suffering-from-postural-tachycardia-syndrome-pots/
[7]妙佑医疗国际,心碎综合征 Retrieved April3,2023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broken-heart-syndrome/symptoms-causes/syc-20354617
[8]马丽媛 et al.,(202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第30卷第7期
标签: